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安徽小岗村 > 信息公告 > 小岗村土地流转背后的故事

信息公告

小岗村土地流转背后的故事

关键词:

小岗村

2014-02-25

一座葡萄园掀流转“大幕”

  2001年,江苏长江村从小岗村租赁80亩土地,建成一个葡萄园

  

 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,所以在胡锦涛来到小岗村前后的数日内,大量记者蜂拥而至,严俊昌和严德友父子,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拨记者。这对父子的特殊身份,集中反映了小岗村近30年的历史变迁:严俊昌是“大包干”的带头人,当年,他就是小岗村的生产队队长,而严德友则是小岗村土地流转的最早受益人,如今,他在小岗村租赁200亩土地,种植葡萄。

  早在1999年,小岗村引进江苏省张家港市长江村,作为对口帮扶的姊妹村。

  2001年,长江村在小岗村建成80亩葡萄园,长江村以每亩每年500元的租金,从小岗村租赁了这块土地。

  “长江村建葡萄园,并不是要从这里获得收益,而是为小岗村村民做一个示范,带领小岗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,所以,2003年,长江村计划将葡萄园承包出去。”严德友说。在没有村民愿意承包,以及凤阳县领导的建议下,严德友承包了80亩葡萄园。2005年以后,严德友开始专职经营这个葡萄园了。

  2007年,严德友一次性将葡萄园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亩,这一次,严德友以投资者的身份与每一户村民签订合同:每亩每年租金500元,租期20年,租期满后,重新签订合同,并调整租金。

  “租地并不困难,因为我们核算了一个合理的经济效益,每亩耕地种植传统农作物,一年的纯利润就是500元左右。”严德友说。

  长江村葡萄园的示范效应十分明显,现在小岗村已有多户村民种植葡萄,共约100多亩。据严德友核算,如果不含土地租金和人工费用,每亩耕地,种植葡萄的收益相当于传统农作物的六七倍,他的葡萄园是租赁的,而且有10名正式工人,繁忙季节,还要请临时工,所以他的葡萄园纯收益也相当于传统农作物的三四倍。

  但是其他种植户的说法与此大不一样,18名“大包干”带头人之一严付昌自2001年起也种了5亩葡萄,他说,每亩葡萄的收益仅仅比传统农作物好一点,但是劳动投入要比传统农作物要高多了,收入还不如打工。

  严宏昌家里原来种植了10亩葡萄,但是后来挖掉了。

  严付昌、严宏昌都是严德友的叔叔,他们说,严德友之所以在去年扩建了120亩葡萄,是因为有政府扶持,每亩补贴1000元,另外还有350元的材料费,而作为葡萄种植户的严付昌则没有任何补贴。严德友承认上述说法,但是他说,只有达到一定的种植规模,政府才会有补贴。

  18名“大包干”参与者严宏昌、严付昌、严美昌等人都认为葡萄园的收益并不大,将会有很多村民挖掉葡萄树,而葡萄园示范基地更具有“政治意义”。

  合作化之路越走越“宽”

  除了种植葡萄、双孢菇之外,还引进外地资金养猪、种花

  2006年,安徽科技学院大三学生苗娟到凤阳县的一个农业示范基地实习,又在老师的启发下,她和另外两名同学,萌生了投资双孢菇种植基地的想法,他们找到凤阳县相关部门,于是被介绍到小岗村。因为小岗村一直在寻找新的农业项目。于是,他们和9个小岗村农户,在小岗村,以每亩每年500元的租金,租地28亩,培植了35个蘑菇棚子。当地政府为每个棚子提供1万元的贴息贷款和5000元财政补助。

  苗娟透露,这些资金仍然不够用,缺口部分,由大学生和村民共同出资。

  第一年,由于双孢菇收购价格较高,所以每亩收益2万元,去年收购价格较低,每亩收益8000元到1万元,比种植传统农作物高了很多。

  但严俊昌等人则说,去年种植双孢菇是亏本的。严俊昌的大儿子严德宽培植了4亩双孢菇,也亏本了,今年原本不想再培植双孢菇了,但是政府继续为每个棚子补贴5000元,所以他继续培植了双孢菇,但是他打算花费完总计2万元的补贴,自己不再掏钱投入进去。

  严美昌则说,之所以说有收益,是因为“他们(指种植户们)在拿到5000元补贴后,减少双孢菇的种植,比如原来是8层架子,现在减少几层,这样减少了投入”。严美昌的侄子也培植了双孢菇,但是也亏本了。

  严宏昌的儿子严余山说,一个月前,他计划购买50个双孢菇的棚子,结果很多种植户都找他,都想卖给他。

  但记者就他们的说法向苗娟求证时,苗娟说,去年收支平衡,原因是去年双孢菇的销售价格比前年低了很多。

  按照小岗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的说法,如今,小岗村已经发展双孢菇150亩,179个棚,其中,大学生投资的仅60亩,其他均为农户投资,其中有5个外来户。每个新增的蘑菇棚子,同样得到政府扶持。

  但是,严俊昌、严美昌等人则说,双孢菇的培植将会大量减少。

  除了种植葡萄、双孢菇之外,小岗村还引进了外地资金,养猪、培植花卉苗圃,两者总计租赁土地200亩。

  小岗村委会对外宣称,目前,该村已有600亩土地因流转而实现规模经营,占该村总耕地面积的1/3。目前,双孢菇种植户和大学生们已经成立了小岗利民合作社,葡萄种植户们和严德友也成立了葡萄协会,这些组织均为种植户统一购买原材料,统一销售,并统一技术培训等等,因此节约大量成本。

  作为葡萄种植户之一的严付昌,以及严余山等人均说,实际上根本没有统一购买农资,统一销售,每个种植户都是自己寻找销路,他家就是自己将葡萄运到集市上卖的。

  同是“流转”前后殊异

  在葡萄园之前是把富余土地转出去,之后则有明显的致富冲动

  

  实际上,在葡萄园示范基地建成以前,小岗村早就出现了土地流转现象了,但前后意义并不相同。

  在那之前,土地流转是迫不得已,比如十几年前,村民徐家成的4个子女均年幼,全家只有2名成年劳动力,但他家有30多亩承包地,所以,徐家成不得不将3亩地借给邻居种,邻居只需偶然帮他家干点农活儿。但至今,这3亩承包地,再也要不回来了。

 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由于农业税、三提五统,以及各种摊派到承包地上的费用太高,在小岗村也曾出现土地流转现象,即留足土地,可以自给自足,将多出来的土地,借给其他农户种植,只需其上缴各种税费即可。

  小岗村委会副主任、“大包干”的18名带头人之一的关友江,还回忆说,1999年以后,小岗村开始出现外出打工的潮流,这时候也有村民将耕地交给其他村民种植的现象。

  在长江村葡萄园示范基地之后,小岗村的土地流转却体现为明显的致富冲动。2005年以来,小岗村开始出现大规模土地流转现象,如双孢菇示范基地、葡萄园示范基地、养猪场、花卉苗圃等等。

  在小岗村,土地流转有两种形式:一是租赁。自长江村葡萄园示范基地以来,每亩地每年的租金,均维持在500元的价格;二是征地,如上述养猪场的占地是以4000元/亩的价格一次性买断20年的使用权,现在征地,每亩价格涨到7000元。

  更大的土地规模经营的设想是在2006年。是年1月,沈浩提出了改革整体思路,村民以土地持股,加入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展合作社”,完全按照工业化的思路来发展农业。规划资本金为305万元,由上海大龙畜禽养殖有限公司以现金出资占有85%的股份,小岗村以土地和相关优惠政策的投入占有10%的股份,滁州市粮食局持股5%。

  但严宏昌认为,小岗村要想致富,只有走工业化道路。“搞土地合作并不行,现在迅速把土地收回去,农民连赖以生存的土地都没有了,很容易再度返贫。”

  2006年2月18日,沈浩召开全村大会,宣讲土地经营方案及征求意见。严宏昌当日缺席。在会上,沈浩的思路略作改变,即提出小岗村要从土地由一家一户的单干,转变为由村民发展合作社统一承租反包过来,先期试行流转400亩土地,全凭村民自愿。从最初的入股改为承租,“土改”的范围也被缩小到了400亩,村民大会上倒是没有多少反对之声。

  2月20日,一份合同出台,规定:土地已种上青苗的每亩第一年租金800元,一般的土地每亩第一年租金500元;从第二年到第五年,统一按每亩500元收。租地合同5年一签。

  2月21日,上级小溪河镇派出4名工作人员进驻小岗村,与小岗村5位村干部分成两组进行量地。凤阳县委书记马占文也专程来到小岗村,察看量地事宜。此时,严宏昌又出现了。

  严宏昌认为,承包商种玉米,加工饲料,不但不会赚钱,还会赔钱,所以提出“不见钱我就叫村民不签合同”。土地合作的设想因此再度搁浅。因为开发商没拿出一分钱租金。

  10月12日,本报记者就此向严宏昌求证时,严宏昌说,确有其事。

  “小岗村全村土地的投入,仅仅占有10%的股份!农民根本没有保障。”严宏昌激动地说。

  但是2006年,沈浩还是招商引资,租地15亩,建设了一个农贸市场,门面房全部卖掉,但农贸市场至今没搞起来。

  小岗村的光鲜外表

  建起了漂亮的村委会、广场、道路,村支书都是派来的

  

  现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的沈浩是2004年由安徽省财政厅下派到小岗村的。这是小岗村第五任外来的村支部书记。严俊昌、严宏昌等人一致认为,外来村支部书记对小岗村的发展很不利。

  “派下来两三年就走了,他任期的这几年规划都得不到实施就换了,如果是小岗人治理小岗村早就不是这样了。”严宏昌说。严俊昌、严宏昌等人认为,沈浩任职期间,建起了漂亮的村委会、广场,延伸了“友谊大道”等等,“村委会办公楼今年就装修了3次,厕所也是一修再修”。

  10月9日,几名工人在小岗村一村民门前铺水泥地面。一名工人称,完全由村里出资将小岗村各户门前的路面铺上水泥,总投资十几万元。小岗村水泥路两边的房子,均是两层的楼房,这些新楼都是去年建成的,村里为每户补贴2万元,资金来源于社会捐赠。

  张家港市长江村除了为小岗村建成80亩的优质葡萄示范园外,还修建了水泥路,被命名为“友谊大道”,小岗村电话、学校、水塔、自来水、“红色旅游”景点大包干纪念馆等设施,甚至包括墙面粉刷、每家的卫生厕所等,都是安徽省、滁州市、凤阳县等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捐赠和拨款。因此,小岗村有了现在的光鲜外表。

  “我们不要这些形象工程,这是浪费,如果是小岗人自己做主,我们宁愿投资企业,变成活钱,自己造血。”严俊昌说,“如果他们真的为农民着想,要多少地我们都给!” 

  据《南方都市报》

我要评论(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,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,请点击注册新用户!
  • 评论内容:
网上有害信息举报
x

填写举报信息

提示: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,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