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安徽小岗村 > 信息公告 > 小岗村探索土地流转的必要

信息公告

小岗村探索土地流转的必要

关键词:

小岗村

2014-02-25

小岗村现在开始探索土地流转了。这是不是重走集体合作之路,没有必要进行性质争议。但是把小岗村因包产到户弄得四分五裂的田,重新集中起来,集中经营,却是一定的。对当年小岗村因包产到户走上了致富路的宣传,有点嘲弄,却是真实的。

 

实话实说的是,“小岗村一年超越温饱线,二十年没过富裕坎”。但是仔细合计,这一年超越温饱线的灵异,也有些让人不解的地方。因为农作物的产量,是要受阳光雨露、土地、种子、肥料、农药等各种条件制约的,而不仅仅决定于耕耘。18条汉子,在按下血手印后,自然会以百倍的热情,投身于耕耘。但万一遇到一场急雨,或者大旱,这血手印按出的,就不一定是一年超越温饱线,而是两眼泪汪汪了。

 

事实也证明,全国推行小岗村经验,实行分田到户后,很长时间,也并没有解决吃饭问题。学习小岗村带来的歌舞升平,到处万元户的欢呼,只是响动于媒体。也许那时的农民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,城市的粮食供应,却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才慢慢取消。而这时候的农业生产条件,已非七十年代可比。

 

中国很长时间受制于国际经济封锁,农民种地主要施用农家肥。农家肥虽然绿色环保,但对农作物增产作用有限。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兵乓球外交,为中国赢得了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国际空间。于是,31套大型化肥成套设备引进了,到了八十年代,先后投产。庄稼一支花,全靠粪当家。没有化肥,再辛劳耕耘,也没用。

 

中国的种子研究,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也已经取得了成效。1977年,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成果开始在湖南实验,到了八十年代,则开始了大面积推广。但是,中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,袁隆平的杂交水稻,不适合北方种植,籼稻米,北方人也不食用。“东北大米”的良种,就是东北的农业育种科研人员,因地制宜培育出的。八十年代各地育种技术的成熟,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,提供了良种。

 

有了优良的种子,充足的化肥,也需要有相应的农业技术保证。八十年代开始农业薄膜技术广泛推广,蔬菜大棚、大棚育种技术也都先后实验成功。这些都是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设备和技术引进。突变必然产生在渐进的能量积累之后。没有七十年代的积累,也就不可能有八十年代粮食问题的突破。农业,不是一包就灵、一蹴而就的。

 

科技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,时代进步而进步的。唐太宗没能用上手机,爱迪生没能看上彩电,不是他们无能。成熟在八十年代的农业先进设备,先进技术的使用,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,使农民的辛劳有了用武之地。说包产到户激发了农民种田积极性,迅速实现了丰衣足食愿望,那是应时的蒙人话。

 

有了化肥农药的充足供应,有了先进技术、优良种子的保障,小岗村却依然“二十年没过富裕坎”,便说明了大包干的局限性。小岗村人均耕地面积4、5亩,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三、四倍。可是,小岗村民却在大包干前,“吃粮靠返销,花钱靠贷款”。如果这种情况真实,那么小岗村吃的返销粮,必定是那些仅有1.4亩耕地的农民,在集体经济条件下生产的。

 

能靠微薄的土地养活自己,还能养活小岗村的农民,不被树为典型,却偏要给那些只有分田到户才能养活自己的人,总结出一条自强不息,敢为人先的小岗村精神。总让人觉得有点搞怪。河南林县的农民,在集体经济中修建的红旗渠。被世人称为“人工天河”,在国际上被誉为“世界第八大奇迹”。把中国农民都设想成小岗村的十八条汉子,那是对中国农民的羞辱。

 

小岗村分田到户,二十年没富。前些年却有一本名为《中国农民调查》的书出现了。虽然那本书让人读后心生悲凉。却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现状,一些不可言说的原因。也许正是鉴于这种现状,农村才开始了几千年未曾有过的真正改革,免除了各种税费。可农民的真正富裕路,似乎依然没找到。

 

致富路没找到,小岗村的十八条汉子连个带头人也选不出。据说,直到2004年小岗村依旧破破烂烂,全村人均收入远低于市县平均水平,集体存款为负数。穷之外,小岗村还“人心涣散”,连续多年没选出两委班子。从1993年起,连续几任书记都是下派的。于是安徽省财政厅,也便从自家的干部中选派了个沈浩,到小岗村任职党支部书记。改革第一村需要外派干部,也许又是一种敢为天下先。但却也是一种天字号的幽默。

 

安徽省财政厅无论从哪个角度,也没有给一个村分派干部的权力。因此,沈浩背靠的大树,也就给人一种树阴巨大的感觉。理论上。把这叫做积极的财政政策扶持。但是这样的理论,似乎并不适合中国的所有村。沈浩便肩负着这样的积极的财政政策,开始了跑上跑下的财政支持,先后为小岗村修筑了公路,“大包干”纪念馆,文化广场等形象工程。但是除了那条3个多月修好的路,让全村劳动力每人挣了1000多元工钱,也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富裕。别人投资给自家修路、盖房子,自家人还要从中挣钱,也是一种敢为天下先吧。

 

沈浩是聪明的,他看到了靠小岗村民外出打工很难富裕,靠输血也并不能给小岗村带来真正的富裕。于是便带领小岗村一行13人,对山西大寨以及河南耿庄、红旗渠、南街村进行了历时一周的访问。甚至还在河南省南街村参观访问结束后,在档案馆留言簿上写下了:“壮大集体经济,走向共同富裕。”不知沈浩因劳累过度去世后,在各方掀起的学习热潮中,是否也包括了这句话。

 

沈浩是值得学习的。他以实事求是的精神,开始了又一次敢为天下先的探寻。不因为权威的一句话,一条道跑到黑,这是唯物者的态度。于是他要组织新型合作社,把土地集中起来,进行资源整合,集约化经营,为农民的真正富裕造血。虽然他的这个设想,因受到一些人的反对而不了了之。但无奈之下的土地流转,却也引来了集体经济的回归。

 

“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”的解放思想运动,已经轰轰烈烈三十年了。社会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,即使皇权时期,也不可能有一百年不变的遵循。因为大包干理论出自权威而神话,应当也是一种僵化,一种不唯实吧。沈浩置身小岗村,他知道该怎么做。

 

当然土地流转,不等于私有化的土地兼并。小岗村的未来,不应当受制于当年的血手印,土地流转的实验,也许是又一次敢为天下先的探索。很有必要。

 

 

我要评论(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,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,请点击注册新用户!
  • 评论内容:
网上有害信息举报
x

填写举报信息

提示: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,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